雜談01:寫作、意義、處理情緒。

皮夫 Peave
6 min readFeb 17, 2020

--

雜談,就是寫一些感覺起來可能是對的,但是還沒有很體系化的東西。簡單來說就是碎碎念。

(1)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呢?

第一,一直都有在想是不是應該要建立寫作的紀律,比如一周發一篇之類的。雖然我是不打算很認真的遵守拉,不過如果有想寫東西的感覺就會寫一寫吧,現在就有想寫東西的感覺了。

第二,我不希望這邊全部的文章都是很正經的東西,這樣會讓我在寫正經的東西的時候壓力很大。雖然是有辦法克服拉,但我覺得更好的方法是從現在開始發一些不那麼正經的文章,這樣我的完美主義才不會亂發作。

所以這篇文章基本上就是不那麼正經的東西的集合。

(2)

剛創帳號的時候,有想過會不會有一天東西都寫完了,沒寫作的題材。

後來發現,寫作本身就是找到寫作題材最好的辦法。

比如說看到一篇文章我覺得可以回,我的大腦裡面首先會出現最主要想要回答的概念(一個名詞),加上一堆的重點句子(我對那個概念的知識理解),不過最後真正寫出來的,大約只有30%-60%而已。

比如說十個句子,大約會用三到六個句子,發展出一個完整的段落,這時候,我的大腦又會蹦出另外一個新的名詞,然後大概又會有十個句子。文章就這樣一直發展下去,直到覺得字數差不多。

所以那些沒寫出來的,以及因為字數太多所以沒有繼續往下衍生的名詞,就可以成為下一次寫作的主題(應該吧…)。

(3)

在寫”論缺失的自我價值感”的那篇文章時,本來的架構是,先談正向與樂觀的差異,接著講自我價值感的結構,再來說明為什麼一直叫她樂觀沒有用,最後一段打算講一些真正可以安慰到當事人的談話技術,以及一個有品質的陪伴的重點是啥。

真是完美的架構。但實際寫完第一段之後,就發現……接不下去。

於是我把東西全刪了,想了想,自己真正想要講的東西到底是甚麼,才發現其實自己真正想講的東西只有自我價值感而已。因為我知道她在經歷什麼所以我想寫出來,剩下的東西都是其次。

所以文章就變成這個樣子了,本來是要寫給安慰他人的人看的,最後變成了寫給當事人看的感覺。不過沒差拉,如果真的看懂那篇在幹麻,應該也會懂得要怎麼安慰人才對(希望如此…)。

在寫文章的時候,還不小心把”如何找到意義”的那篇文章要用的句子給寫進去,寫完之後才發現沒違和感…

大概是因為我講的東西就是那些吧。

(4)

在寫”如何找到生活的意義”那篇文章時,本來是打算,先談意義是甚麼,再來談為甚麼人們會問意義,再來談從”問意義”到”找到意義”的方法論。

不過一樣就在我寫第一段的時候,發現其實我根本不知道意義是什麼…

說到意義,如果路上有人走過來問我意義是甚麼,我的大腦的第一個直覺是:「經驗以及對經驗的解讀方式。」

不過從這個東西不管怎麼寫都沒辦法發展出我想要的文章段落,所以我就在想,哪裡錯了?

於是我又想像了一下,假如路上有人走過來問我「經驗以及對經驗的解讀方式」是甚麼,那我的大腦第一個反應是「認知」。

所以說意義就是認知?想了想發現是廢話,因為意義出現在意識裡面,意識裡面的東西都是認知,意義當然是認知。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認知都是意義,比如說我看到紅色,我認知到它是紅色,但我不會覺得這有意義。

但假如我看到紅色,我認知到它是紅色,我又產生了有關「熱情」、「血腥」的認知,這時候我就會覺得這比較有意義。

所以說,某種形式、或帶有某種特徵的認知,就是意義。

或者說,經驗以及”帶有某種特徵的”對經驗的解讀方式,就是意義。

然後我想到這邊,還是不知道特徵是甚麼、意義是甚麼。於是我又問了自己,我真正想要寫的東西是甚麼?我才發現我真正想寫的東西是從”問意義”到”找到意義”的「方法論」而不是意義是甚麼。

因為方法論可以幫到人,但是在那邊談認知談經驗三小的根本不會有人想看,而且我自己也不知道那是三小。

於是就把文章寫出來了。

其實文章通篇都沒有在談意義,談的是怎麼從”問意義”到”不問意義(找到意義)”。

文章寫出來後才發現,之所以我對意義的第一反應是「經驗以及對經驗的解讀方式」是因為:

當我在問自己做一件事的意義時,我的第一策略是,對經驗的正向解讀。

於是當我問意義,我就會開始思考「經驗以及對經驗的解讀方式」,這時我的大腦就會對既有的經驗進行再次評估,然後讓自己找到正向的解讀方式。

寫到這邊突然發現,其實所謂的意義,大概是指把大腦裡面兩個毫無關聯的東西連在一起的行為,就是意義。

比如說狐狸看到金黃色的麥穗就想到小王子的頭髮。

或是我走到路上看到別人的車牌就想著這一定是下一期的樂透得獎號碼。

至於為什麼看到紅色想到紅色會沒有意義呢,因為紅色的經驗以及紅色的認知的對映已經太確定太熟悉,所以才覺得沒意義。

如果對於剛認識到顏色的小寶寶來說,肯定看到紅色想到紅色這一件事情,也會覺得很有意義吧。

小寶寶真是太棒了。

(5)

對於自己寫的文章居然有這麼多人看、這麼多人喜歡,而且也有幫助到人,真的感到很開心、很感恩。

不久前呢,有人在我的文章留下他自己的意見,是個稍微不同的意見。看到意見的瞬間,我就想:「阿!慘了,我又開始焦慮了。」

於是我就想說,好吧,沒辦法了,要來處理自己的情緒。

先從最簡單的呼吸開始,專注在呼吸上,然後發現沒用,還是一樣焦慮。

接下來試著告訴自己,嘿,不要管他的意見,人們習慣於關注不認同的意見,明明有那麼多認同我的意見,於是我叫自己試著專注在正面的回饋意見上。

恩,還是沒用。

接下來試著告訴自己,這世界上還是有很多愛我的人,就算我每天都在發廢文他們也一樣會愛我,想一想那些愛我的人。

恩,沒用。

想了一想覺得,大概只是單純我沒有辦法接受明明可能有跟我不一樣的意見,而我居然沒有嘗試去整合它,或是去確認那就是個垃圾意見。

所以就決定仔細認真的想一想他到底在說甚麼。

看一看後發現,恩,不能說他的意見對也不能說錯,好像也沒有反對批評我的意思。瞬間覺得焦慮少一半。

可是他到底是甚麼意思呢,好像懂又不是很明白。於是切換到他的角度,想說他到底在甚麼樣的情況下,才會留下這種意見。

這時腦中突然浮現了:「每個人都只想到自己。」

恩,沒錯,我只想到我自己,所以才會第一時間覺得那是個反對批評我的意見。

那麼假設留言的人也只想到他自己,那麼他在想甚麼呢?瞬間我就看明白了。他看到我的文章之後,發現自己大腦裡面也有類似的概念,於是他想要用自己的語言把他說出來。只是跟我的不太一樣。

到這時候就完全不焦慮了。

不過這真的是一個好方法,以前好像也有看過類似的技術。

「你怎麼連這個東西也不會?」

如果我只想著我自己的話,我就會覺得很焦慮,覺得自己應該要會這個東西,是不是白痴。

但是如果我想著,說話的人也正想著他自己的話,就會明白其實他根本不在乎你會不會這個東西、是不是白痴。他只在乎誰能幫他做出這個東西,要是做不出來的話他可能會XXX。

不過,與其說每個人都只想到自己,不如說每個人第一個念頭都是想到自己。

在第一個念頭之後,這個世界上還是很多會想到別人的人、會替別人著想的人。

如果遇到了就好好珍惜吧。

這篇文章大概就是處理情緒的日常吧。

雖然知道很多處理情緒的方法,不過不是每一個方法每一次都可以適用。

每一次有情緒的時候,都要像這樣子慢慢試、慢慢思考、慢慢處理。

總之,和平的一天,感覺真好。

--

--